曾国藩的学习方法
曾国藩的死记硬背VS刻意练习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成功一定有方法,失败却各有各的原因。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7次才考上。也就是说前面6次都是失败告终。
而之所以失败的重要原因,在于他的父亲曾麟书的教学方法,死记硬背。
死记硬背,不读懂上一句,不读下一句,不读完这本书,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得学习任务,绝不睡觉。
这样的方法确实可以让曾国藩的基础很扎实。
但是同时也导致了另一个后果,也就是把曾国藩的灵性拘泥住了,怎么学都没有长进,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平平无奇,缺乏打动人的地方。
也导致了第6次考秀才的时候,被批文理不通。意思是文笔和基本功还可以,但是道理没有讲清楚。
没有理解,就没有办法讲清楚。
如果按照这样的方法进去考下去,也许曾国藩一辈子都考不上秀才,或者哪怕考上了,估计和他父亲考上秀才的年纪差不多。
但由于被批文理不通,曾国藩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不过这个刺激没有把他打倒,反而让他越挫越勇。
一个人无法用同样的方法,却想换取不一样的结果。
所以,曾国藩想要下一次考科举和上一次有不一样的结果,他摆脱了过去的学习思考,采用了新的学习方法。现在这个方法有一个流行的名称,叫做刻意练习。
曾国藩如何刻意练习呢?
他把自己历年的考卷和那些模拟试卷放在一起反复对比,看看自己到底差在哪里。
有对比,就会有反馈。
曾国藩把自己的文章和别人的同题作文进行对比,最终总结出,他自己的问题是写东西过于拘谨,太过于重视局部的打磨,只关注细节,缺乏一种大局观和整体的气势。
所以在那一次科举结束后到下一次科举考试这一年里,曾国藩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不断地有目的的练习。不断跨出自己的舒适区,开始真正思考和理解。
经过这一年的不断刻意练习,曾国藩开始了自己的第7次考科举之路,这一次,他已经知道应该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把道理讲通。在下笔之前,他先花时间构思整体的脉络,然后一股股展开,最后才是文笔的打磨。
他对自己这次考试有十足把握,最终如愿以偿考上了秀才。
刻意练习,是曾国藩的学习方法。是他逆袭的法宝。
2
富兰克林的刻意练习。
天才,都是刻意练习的成果。
富兰克林写作法,备受推崇。这个写作方法也是刻意练习。
富兰克林,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是,他是美国早期历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作家,他的著作《穷理查智慧书》以及后来的自传,成为了美国文学中的经典。
但是他的写作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刻意练习的结果。
富兰克林把《观察者》杂志上高质量的文章,作为自己的参照文本。
他先把这些优秀的文章看一遍,写下线索,然后根据这些线索,重新写出一篇文章。然后把自己根据线索写出来的文章和最初的原版文章进行对比,找到差距,纠正自己写的版本。
通过这样的方式,富兰克林学会了如何明确且中肯地表达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他又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是词汇量不够丰富,于是通过把文章改写成诗句,等到一段时间后,差不多把这些内容忘了之后,再把诗句写成散文。
通过这个有目的的练习,他的词汇量慢慢丰富了起来。
关于文章的逻辑,他把从《观察者》文章中找来的文章,把文章的线索写在一张纸上,并且故意把顺序打乱。直到自己已经完全忘记文章的措辞和词汇的顺序之后,再来重新写一次文章。
同时把这些线索按照他认为的最符合逻辑的顺序来排列,根据每条线索写出一些句子,然后把自己写的结果和最初的文章进行对比。一步步提升自己写文的逻辑。
总的来说,刻意练习就是我们想努力去做一些我们当下想做但是暂时无法做到的事情,跨出舒适区,找出自己的薄弱点,针对性地进行练习。
刻意练习也是我今年学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之一,我把它用到工作上,用在成长上。定目标,跨出舒适区,设定适当难度的任务,寻找反馈,一步步,越来越好。特别是从前的畏难情绪,现在基本很少有了,因为我有刻意练习这个强大的武器。
最后,分享一句话,董宇辉常说,刻意练习,是我们成长的方向。通过刻意练习,每一个人几乎可以掌握绝大多数能力。刻意练习是普通人出人头地的一剂良药,也是你我原本暗淡无光的生活中洒下的一缕阳光。
巨人们都在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成就不凡的一生,我们也开始用起来吧!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11584.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