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钝感力,成年人最高级的能力

项不二2023-12-035944

曾国藩以“拙诚”为人生哲学,开创人生伟大事业,这得益于他自身独特的钝感力。

所谓“钝感力”,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中指出能够接受失败、继续挑战、坦然面对流言蜚语;对谩骂嘲讽,不以为意,继续努力;对委屈误解,甘之如饴,持有定力。

成年人的世界,挫折、屈辱是常态,顺风顺水是意外,面对风雨,过分敏感,只会受到双重的伤害。

唯有拥有“钝感力”,才能屏蔽不必要的干扰,始终做好自己,轻装前行。

01

钝感力

让才华得到涵养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

特殊源于他爷爷曾玉屏,有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用时人的话来说,就是“荷叶塘的泥腿子曾玉屏梦想成为官宦人家,本来就是痴心妄想。”

曾家不仅祖辈存这个“妄想”,祖孙三代还在这个妄想上乐此不彼,不断丢人现眼。

道光十二年(1832),22岁的曾国藩和43岁的父亲曾麟书,再次为了这一个妄想,奔赴科举考场。

这当然不是他们俩第一次并肩赶考。事实上,这对父子在湘乡科场已经是一对“名人”了。之所以出名,是因为双双屡考不第。

父亲曾麟书从十几岁开始入考场,考了十六次,年过四十,头发都花白了,连个秀才都中不了。儿子曾国藩14岁开始,也加入了应考队伍,前后也考了四五次。

父子两人年年赶考,亦年年落榜。这新闻效应真不得了。每次考试出榜时,曾国藩父子去看榜,也必有一帮闲人来看他们父子,对他们指指点点。

人们提起这对父子,最爱说的一句话是,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也没用。

整个家族活着的意义,似乎就是给大家笑话,给旁人谈资。

更难堪的是第六次应考。这次曾国藩的考卷被当成了反面典型。文章被主考官“悬牌批责”为“文理欠通”,相当于被全省示众。

这一下,曾国藩不光在湘乡出了名,还在全省出了名。

试问,若是我们陷入这样的舆论风口浪尖,还敢顶风而上,继续考试吗?

恐怕很多人觉得适可而止,丢不起这个脸,老子不干了。

例如,和曾国藩同时代的另一个著名人物,农民起义领袖洪秀全,就是这样。

洪秀全比曾国藩小三岁,也出身于普通农民家庭,全家人也是全力以赴供他读书,要他走通科举之路。

但洪秀全考秀才三次落榜后,就受到严重刺激,晕倒在榜前。第四次失利,就彻底放弃了科举。

曾国藩六次失利,流言蜚语漫天飞舞。他只是回家闭门思过,认真反省,决定来年再战。

果然,曾国藩第七次应考,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像开挂一样,二十八岁中了进士,打通了曾家泥腿子向上的通道。

相比之下,洪秀全的“钝感力”显然不如曾国藩。两人的人生道路也截然不同,最终太平天国被湘军所平定,也许跟他们两人特质有一定关系吧。

曾国藩的钝感力,让他的才华得到涵养,让家族的梦想最终开花结果。

02

钝感力

让能力得到展现

咸丰四年(1854),曾国藩奉命团练。一心想首战必胜的曾国藩,迎来的却是首战惨败!

湘军战舰损失三分之一,炮械损失四分之一。几年来的心血,平生的指望,转瞬之间化为乌有。曾国藩想死的心都有了。

更叫他生不如死的事,别人的讥笑与嘲讽。

其实,从一开始,湖南官场就对曾国藩不抱任何希望,没有什么信心,没人那他练兵当回事,觉得他就是在浪费国家的钱。

所以曾国藩准备出兵抗敌前,人人自以为他必败。

果然,现在一战而败。灰溜溜地回来,曾国藩不出意外地迎来了众人的嘲骂。

湖南提督鲍起豹说曾国藩是引狼入室,劳民伤财,所以关上城门,不让曾国藩进城。

长沙全城官员在传曾国藩的笑话,说什么早就知道这个二愣子成不了事。甚至曾国藩的亲兵想进城都进不了,在城门口被老百姓追着打,人们纷纷说他们是废物,白吃老百姓给的粮饷。

以布政使徐有壬为首的长沙几个官员,幸灾乐祸,煽风点火,准备起草奏折,弹劾曾国藩。

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同过街老鼠又又何异?

然而历史最爱跟人开玩笑。这边谩骂不绝于耳。那边前方却送来了“大捷”!

原来,曾国藩派出的另一路湘军,在湘潭取得了大胜。这场胜利是太平军叛乱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这个胜利大到,连当时的咸丰皇帝都不敢相信。因为当时,咸丰皇帝以为自己会像明代崇祯那样亡国了。

但曾国藩湘军大捷后,转折点出现,咸丰皇帝大喜过望,兴奋异常。他迅速发出一系列谕令,嘉奖曾国藩“办理甚合机宜”。

谕令先发至湖南巡抚衙门,湖南长官骆秉章接旨后,立即带着集体官员,拥着一顶绿呢空轿,亲自来接一直住在城外船上的曾国藩入城。

骂他最凶的布政使徐有壬,当晚单独拜会曾国藩,恳切检讨过去的态度。曾国藩的仇人鲍起豹则被皇帝下旨严责,革职拿办。

长沙全城民众则欢呼雀跃、额手称庆,纷纷称是曾国藩救了他们。塔齐布带来湘军回到长沙时,文武官员及百姓沿街“聚观相叹”,誉为战神。

战败,则城门不得入内;大胜;则拥空轿以相迎。前倨后恭,废物与圣人,如过隙之驹,曾国藩若钝感略差,怕也是没有机会领略胜利的果实吧?

韩信当年坦然接受胯下之辱,后来点兵拜将,列国封候不也正是这样吗?

曾国藩的钝感力,让他的能力得到最大发挥,走上人生巅峰,让他带领的湘军在平叛乱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03

钝感力

让生命得以升华

同治九年(1870)年,震惊全世界的“天津教案”事发。

死者人数之多前所未有。法国高级外交官也死于此难。法国军舰惊闻立刻出发,驶抵大沽,鸣炮示威。

积贫积弱的大清王朝,虎视眈眈的国外联军,群情汹涌的舆论压力,文化宗教的信仰之争……莫不在这场教案中,扭成几股滔天力量。

曾国藩,一生最灰暗的日子,就是在审理“天津教案”之时,“卖国贼”的骂名也因此事件被传开。

首先说明,我无意“评判”历史人物,也不是要为曾国藩“开脱”什么骂名。个人所说,仅为自己的一点点读书体会。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请大家多多批评和指正。

天津教案发生时,曾国藩身患重疾且不负责外交事宜。虽慈禧同意恭亲王奏请曾国藩协同处理,但曾国藩依然完全有理由不插手此案。

曾国藩的幕僚也几乎一致反对他接管此案。“阻者、劝者、上言者、条陈者纷起沓进。”确实,这件事不论怎么处理,都难以让各方完全满意。一世英名,很有可能毁于此。

但曾国藩毅然接下重任。他给李鸿章的信中说:“事端重大,义不敢辞。”他担心如果朝廷派一个颟顸无能之辈,激化矛盾,引发更大战争,国家跌落更大深渊。

曾国藩带病抵达天津,开始处理时,坚持两个原则:不生兵端,查清事实。

这本来没有什么问题。事情坏在朝廷选择性公开了一部分曾国藩的《奏折》,将曾国藩为中国人说话的“五疑”的关键内容删掉了,只剩下曾国藩专为洋人说话的部分。

此折一出,朝野上下无不哗然,物议沸腾。曾国藩一下子成了人民公敌。想不到被人们寄予了无限期望的曾大人,竟然是这样一个卖国贼!

至于朝廷为何如此,曾国藩不得而知。

猝不及防,一场“反曾运动”兴起了。有人冲入了湖南会馆,把曾国藩亲笔题写的牌匾砸得稀烂,还烧毁了曾氏手书的一副对联,还要求开除他的会籍。

甚至与曾氏交往多年的好友倭仁,也写信与之绝交。天下悠悠众口,犹如万里滔滔江水,直接让曾国藩声名狼藉。

天下百姓,都以为只是曾国藩的问题,是他在卖国求全。

曾国藩虽然心力交瘁,但依然坚守阵地,先后查清事实,把缉凶的事全力办好,才和前来援助的李鸿章交接。(详见《曾国藩传》)

名声败坏殆尽的曾国藩,蒙受各种谩骂。很多人都认为他会借此归隐山林,不理俗务。关键是,曾国藩清醒认识到:这个王朝已经不可挽救了。

既然如此,曾国藩就此真的罢手吗?

风烛残年的曾国藩,选择言语上的沉默,步履上的前行。他知道终局已定,但仍俯身入局,虽油灯将枯,当微光不止。他继续为国家办了最后一件大事:兴起洋务运动和派员留学。

2年后,曾国藩累且病死岗位上。

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曾国藩的钝感力,让他在名声败坏后,没有自怨自艾,始终勉力而行;让他在生命最后的时光,依然持有一颗赤子之心,为官为国,鞠躬尽瘁。

人的生命,不也正是因此而有所不同吗?

写在最后

哲学家尼采曾说:“无需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多一分钝感能力,让自己的才华得以保护,能力得到施展,生命得以升华。

镀上一层“钝感力”保护膜吧。屏蔽过滤掉暄世繁华,无礼谩骂,在声色名利中守住“纯纯”本心,在世俗目光里“钝钝”前行。

钝感力,成年人世界最高级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11596.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

了解项不二VIP会员特权
热门标签

猜你还喜欢这些...

分享

复制链接
添加QQ好友联系
QQ:190188850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wechat
扫描加客服微信,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项目!

admin@xiangbuer.com

发送邮件
点击发送邮件!
手机扫一扫访问项不二手机版!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