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一点的人给人厚道、安心的感觉。
“精明”的人却总让人心生防备、害怕自己不知何时不小心被他算计了去。
做人做事,其实不如学曾国藩“笨”一点儿好。
“笨”得扎实
看过曾国藩传记的人都知道,曾国藩虽然是晚清一大名臣,资质却并不怎么聪明,甚至有点儿笨。
据说有个小偷去曾国藩家偷东西,刚好遇到曾国藩回来,小偷一急之下钻到了曾国藩的床底下。
哪知曾国藩回房后便开始背诵课文,一篇短文背了几十遍还背不下来,老卡壳,连床底下的小偷都听不下去了。
小偷爬出来流利地背诵了一遍,说:“就凭你这样还考什么秀才?”
曾国藩考秀才考了整整7年才考上,而且是以倒数第二名的成绩考上的。
考到第4年时还被学台悬牌指责其“文理太浅”。
相当于是被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发文责骂,被曾国藩视为人生“第一大耻辱”。
所幸,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个认死理、勤奋的人。
每次读书只要书中有一句不明白的就不读下一句,通过翻阅字典、请教他人,直至完全弄明白了才继续读下一句。
他看书的习惯也是如此,不看完一本书,就决不看第二本。
正因为曾国藩觉得自己“笨”,所以他才肯在学识上慢慢地磨,一点一点地下苦功夫。
因此,他也读懂了很多书,悟透了很多道理,把自己锤炼成了一代“圣人”。
一个人“笨”一点没关系,关键要持之以恒地勤奋。
笨鸟先飞,笨鸟勤飞,一样可以飞得和其它鸟一样高,甚至更高更久。
知道自己“笨”,就不会投机取巧,四处钻营,知道自己笨才会下死劲死磕到底。
什么是笨功夫?
笨功夫就是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
曾在网上看到很多广告:
什么9天教会你理财,轻松实现财务自由;21天教会你写作,月入过万……
很多人对于这些信息趋之如鹜 ,好像报了名真的就能实现梦想一般。
事实上投资理财和写作,或是其他技能都是需要长期慢慢积累才会有所成就的。
晚清时候,政府和军队都昏庸腐败。
太平天国起义后,太平军所到之处所向披靡,大清岌岌可危,皇帝着了急。
曾国藩临危受命,一个体弱书生临时拉起一支队伍,与号称50万大军的太平军对垒。
偏偏只有他才打赢了仗,而且还是以少胜多的赢。
他用的也是“笨”办法——“结硬寨,打呆仗。”
刚开始打仗时因为没经验,几次被太平军晚上偷袭,差点儿丢了性命。
后来,他总结经验教训,每天行军4个小时就停下来驻扎,再用四五个小时挖壕沟、结城墙以保安全。
靠着这个笨方法,他屡战屡胜,围困住了太平军、也战胜了太平军。
“结硬寨,打呆仗”之所以能胜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贪小利,不求其谋,分清主客。
这个策略也给当代很多创业者有所启发:
创业首先要求稳、求生存,然后再谋发展。
但是,很多创业人自诩聪明,急功近利,希望一年盈利过百万,三年上市,10年进入500强,结果四处投资,导致资金链断裂而破产的比比皆是。
大道至简。
很多时候最笨的方法往往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也许过程慢一点,效果呈现不那么明显,但长久以往,优势必然凸显。
“笨”是最顶级的智慧
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希望自己做个聪明人。
生意上尽可能多赚一点,工作上希望越少越轻松越好,与人合作时利益越多越好,大众场合拼命卖弄以显示自己比他人聪明、优越……
事实上,无论哪一样,结果都会让ta渐失人心,甚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曾国藩年轻的时候因为锋芒毕露,得罪了不少同僚,严重到很多同僚都不愿与他同桌吃饭。
至他连掌握他生死命运的皇上都得罪了,起因是他直言犯上,惹得皇上想要杀了他。
后来,因为他父亲去世,丁忧在家,他开始读老庄的书。
读完后大彻大悟,克已复礼,变得谦逊、圆融。
上至对皇上,下至对同僚、下属、家人都特别和气、客气、谦虚、周到。
老子有个著名的比喻:
如果你有一个特别长的针尖,从麻袋里扎出来,不用几天就会断掉。
太锋利的东西都保持不了多长的时间。
曾国藩从这个比喻里很受启发,他用丁忧时两年的时间思考问题,认为自己:
“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
自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几分是处。”
《论语》中孔子曾评论过宁武子:
“宁武子,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意思是宁武子这个人的聪明程度我可以做到,但他在笨的那一方面下的功夫,我是做不到的。
孔子说这句话明贬实褒,说明适当的“愚”才是大智慧。
▼
公元1872年曾国藩去世,享年61岁。
纵观曾国藩一生,你会发现他的前半生确实挺“笨”的,读书考试不行,连小偷都不如,为人处世不会,处处得罪他人。
但他也有个显著的优点,那就是一生勤奋。
据统计他一生写的书信、稿件达20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60多万字。
而且当时他还要行兵打仗,且是用毛笔写的字,可见他有多勤奋写作。
在李金水编译的《曾国藩家书》中,有他的经典书信收录。
这是一套完整可师的治家理论体系,适合每个面对家庭教育困惑问题的人阅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