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男厕所的伪需求
做产品的读者都知道,不是所有的需求都能转化为产品,而这些需求通常被称为「伪需求」。
昨天去逛了逛鸡西市的万达,可能是赶上端午假期,人流量非常旺盛,一度让我以为身处一线大城市。
期间我去商场卫生间方了个便,原本很快解决的问题我硬是多驻足了几分钟,因为我看到了这个。
女读者们可能对这东西不太熟悉,但男读者们肯定知道这是啥,这不是洗手池。
说实话,我是第一次见到这种带屏幕的小便池,而且还具备检测和连网功能。准确说,这是对原有产品在硬件和软件上的大幅升级。
功能不复杂,你方便时对准中间带红点的网状口呲,此时屏幕上会显示正在采样,接下来会提示采样完成并让你扫码开始检测。
说是检测,其实是让你先支付检测费然后提供检测结果。
检测价格是 19.9 元,作为对标,还显示了医院检测费 100 元,相当于打了 2 折。
根据屏幕上的信息,待检测的项目指标还是挺多的,比如PH值、胆红素、微量蛋白等,看着倒是挺专业。
不过我却比较怀疑,这样的服务会有人使用么?
为此,我先客观评估了自己当时的感受和动机,我是不会使用的。
首先,我身体没有出现明显的异常情况,对于检测并没有产生很强的需求动机。
其次,对于这种地处卫生间的非医院检测不信任,更何况是在样本有污染和被干扰的情况下。
所以,我不会使用。
但是,并不是所有目标用户都会像我一样这么想,那么这个产品的转化率怎么样?
因为缺乏准确数据,我只能根据可查的一些数据并估算转化率来推测结论。
我在网上查了下,现在全国万达广场日均客流量大概是 500 万,而万达广场的总数是 473 家。
鸡西市目前人口总数 150 万左右,考虑城市容量,假设每天有 3000 人次进入万达广场。
其中,按照男女比例各半来算,会有 1500 人次的男性。若其中有 30% 的人会有方便需求,那就是 450 人次。
商场总共有 4 层,每层 2 个卫生间,每个卫生间有 2 台设备。这么算下来,一个鸡西万达就会有 16 台设备产品。
因为每个卫生间有 3 个小便池,所以 450 人次还会被分流掉一些,那假设剩下 80%,也就是 360 人次。
我在厕所观察了一阵,前后进来的十几个人中,只有一个人扫码并支付了。继续假设这些终端用户中有 2% 的人会最终扫码付费,也就是 7.2 人次。
说实话,我觉得 2% 的转化率肯定是偏乐观的。
客单价 19.9 元,一天营业额大概 150 元左右。一个月按 30 天算,考虑节假日人流量会更大,粗略算一个月营业额 5000 块钱。
我不知道单台设备产品背后的成本是多少,也不知道产品方需要给商场交多少费用,如果按照每月 5000 块钱的营业额计算,考虑成本和折旧,能否支撑起这个商业模式可能是个问题。
当然,我所列举的指标中存在太多的变量,任何一个指标的差异都会对结果产生较大的偏差。
但大概率来说,我觉得实际情况不会太好,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个伪需求。
简单说,场景不对。
不过我还是挺佩服设计这款产品的产品经理,可以说洞察力是很强了。
不过问题就在于,这是一个被设计出来的需求场景,跟真实尿检场景以及用户需求背后的动机有很大的差异。
这就好比当年万物皆可 O2O 的阶段,很多公司设计了不同形态的 O2O 业务,结果一大堆最后都挂掉了。
场景不对,看似成立的需求也就只是个伪需求。
为了免责和严谨,在这款智能小便池显示屏的右下角有一行小字,大概意思是产品不属于医疗器械,结论不构成诊断依据。
这么一来,这就成了个方便完后的消遣。
不过这倒是可以成为一个大健康业务的流量入口,如果前端换一种方式提高转化率,后续衍生出来的健康服务想象空间还是很大的。
对于互联网医疗产品来说,前端获客一直是个大问题,因为需求低频分散的特点,除了医院外的集中获客并不容易。
通过男厕这个场景切入一个检测参考需求是不错的想法,但现实和推理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异。
虽然场景不对,但这个思路倒是可以给做产品的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尤其是集中获客难的业务。
话也说回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做过 MVP 验证,直接上软硬件的产品策略在成本上未免有点太高了。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3090.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