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重大抉择,往往在荒诞中决定
01.
当时出来玩的原因记得不大清了。
好像是她再次抱怨,我总答应带她出去玩,但一直没实现过,索性择日不如撞日,那次还挺愉快。
之后再也没出去玩过。
这次终于出来,是去参加一个大家怎么搞钱的圈子,学一学大佬们,都是怎么搞钱的。
自己一个。
今天在高铁上,忽然有了这种奇妙的感受——
好像很久,都没有这种独处感受了。
说来奇怪,其实平时除了每日接送颜妹儿上下班,我都是独自在书房的。
但可能忙于工作,并且环境也是在家里,心理上从来都没有像这种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感感。
上一次有这种感觉,还是我独自在榕江生活的那段时间。
脑海里忽然想到每次驾车从料场往返于县城之间,看着沿路而下的翠绿色河面,听着和现在耳机里相同的歌单,
有一种时光交替的错觉。
尽管耳机里现在是《放牛班的春天》,但我脑海里不时的回荡起《死亡诗社》里那句,
Oh captain, my captain……
旅行,
尤其在车上的时间,好像总能引起人的思考。
昨晚为了未来这几天的出行,想提前把这几天的工作安顿好,本来预计剩余1小时能完成的活,竟花了4个多小时。
加上前一天帮社群制作了一个视频教程,也以为不会花很多时间,
结果几分钟的教程从录素材,配音、到后期剪辑和特效,搞了快6个小时。
连续两晚睡觉,都到凌晨4点了。
时间的流逝,往往比我们认为的,还要快得多。
早上8点爬起来,洗脸时看见双眼的红血丝,
就像开了双刀的狂战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通关自己的“第二脊椎”。
可我那时候明明练的,是皮厚的阿修罗,和拥有【里·鬼剑术】的白手啊。
送完颜妹儿上班,就约车去高铁站了。
车上听见后面有个中年妇女打听隔壁小伙,“你是上大学的么?”
对方回答,大二。
随后她开始咨询,自己女儿考上一个财经类的学校,不知道前途怎么样,现在纠结让去还是不去。
男孩回答什么,我没听见。
只觉得唏嘘。
生活在这个阶层,有时真的很惨。
一个未来拥有无限可能的年轻人,她的发展方向,可能是被一个比自己大不了几岁,同样连自己要什么都不清楚的,另一个陌生人影响的。
而她自己,对此事却一无所知。
很荒诞,也很现实。
人们可能会为了去菜场买便宜几毛的菜,从市场门口一直问到市场最内头,甚至还会回来再对比搞价一翻。
而在有关人生的重大决策,比如一些关键节点的方向,未来在哪里生活,在哪里买房,选择和什么样的人工作共事,甚至和谁共度一生……等这类问题,
往往没有花多少心思,经常只在一念之间。
有时甚至愿意相信一些不相干人士的非专业建议,都不愿主动花时间寻找更可靠的信息来源,或者花一些必要的钱,去做在这个社会真正拿到结果的人的咨询。
对隐形的成本,经常视而不见,是这个阶层容易遭受更大灾难的主要来源。
-
02.
没进高铁站,门口就是排队的,进去以后更是乌泱泱一片。
想找个落脚的地方休息,转了一圈都没有,随之想到有个贵宾厅权益可以兑换。
进去后,也是接近满座。
拿出书翻了几页,忽然发现,
旁边换了个落座的人,被拷上了银镯子。
貌似两个便衣样子的人,还要给他拿点吃的,说后面坐车时间比较长。
真人性化~
嫌犯(猜测)也在商务室休息了,而外面在拥挤的大厅等待的人,甚至连能坐的地面,都仓促难蜷。
这才是真实的世界。我也是其中一员。
有的人就算犯罪,待遇也比另一些人高级。
而有的人为了找一份工作,花了十几年让孩子拼命的内卷。
你愿意把这样的真相,告诉孩子么?
待服务人员过来提醒该检票了。
上车。
旁座是一个小女生,可能是毕业出来玩,身前抱着大箱子刷着短视频。
可能看我拿出书在看,自己本来很自然的刷视频动作忽然有点僵硬,不那么熟练了。
略带狐疑的往我这边撇了撇,随又略显生疏的继续刷视频了。
按我对自己当时在这个年龄的猜测,怕是受到了身边人影响。
“人家都在看书,我在这刷视频,是不是有点尴尬?”
后来才知道,你爱干什么干什么,别人根本不会在乎。
这个世界,只有父母,是无条件在乎你的。
没看几页,困得不行,随合上书赶紧睡一会儿。
以为过了好久,看表才过一个小时。
昨晚挑书的时候,怕自己看不完,特意拿了一本比较薄的。
《且听风吟》摆在书架上快2年了,还没拆封。
正好可以在现在追求快结果的路上,感受一下好久没看的慢文字。
里面有一段,
讲到主人公,因少时沉默寡言,被父母安排去看心理医生。
医生告诉他:
文明就是传达。
假如不能表达,文明就不存在。
为0。
比如你饿了,就要告诉我,“我饿了”,我就会给你个曲奇饼;
但你不说,我不会知道。
没人能帮你。
所以你要说。
医生的例子比较具象,可能为了让当时还是孩子的主角听懂。
我却连想到了宏观和微观两层意思:
1是当下的文明,都是强者的文明。因为弱者都已消失,更无权表达;
2是每个人都是一种“文明”,如果你能表达,那就会产生属于你的文明圈。
不能表达的“文明”,会被善于表达的“文明”淹没,哪怕后者是错的。
一如当今的自媒体。
我想到自己年少时不能说沉默寡言,也得算狗嘴难开。
不表达,不主动。
就连排队接开水,已经排到龙头前快一个小时,被侧边的人挤的放不下水壶,也没有往前多迈一步,去挤开别人。
反倒想着,
“我倒要看看,这些人插队能插到什么时候”
结果当然是听见后面的人小声嘀咕,
“这个人怎么和磐石一样纹丝不动,别排他后面了,根本接不上水!”
我竟然连累了后面的人。
现在想到的原因,应该是那时潜意识认为“我很弱,全方位的弱吧。”
简称为,没有自信。
虽然我那个时候没想过这个原因也压根儿不可能承认。
书中的主人公14岁时病了一场,沉默寡言的病忽然好了。
直到前两年可能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弱,反而身边人好像都不那么强?我才开始话多了起来。
甚至在最近的盖洛浦测试里,
【自信】这一才干,还是排在靠前的位置。
但我本质上,仍然是一个怯于陌生社交的人。
愿意主动参加这些圈子,是因为希望自己能有一些收获。
欲望>抵抗,成交。
手里的书剩余页数越来越少,我竟开始有点后悔自己拿的薄了。
往常出门经常拿了一本厚书看不完,甚至没看几页,这次特意拿了一本少点的,只是去程就所剩无几了。
我甚至有点舍不得把后面的小部分看完,不然回程可没得打发了。
正好,又一次困意来袭。
-
03.
我隐约听见有几个女生对路过的乘务员说空调太冷,能不能调高。
对方回答,
刚上车的人觉得热,坐久了的觉得冷,我们也很难搞。
私以为其实不是难搞,只是没有动脑,或者有所保留罢了。
大家都知道刚进车厢会觉得热,但只要待一会儿自然就凉了。
我摸了摸自己胳膊和腿,甚至像是刚从冰箱拿出来没几分钟的雪糕袋子。
相比于穿着长裤的我,那些漏着大白腿的姑娘们可能更不好受吧。
这个问题若只考虑乘客感受的话,其实一个思路就可以给出方案:
人们刚上车的感受,占比时间长;
还是安静坐在座位上的感受,占的时间多?
前后对比,答案立显。
不过乘务工作者们,倒是需要一直在车厢推着小车叫卖,或者还穿着不那么透气的制服,这个温度倒也可能更合适……
终于到了。
出了南广场,对面就是酒店,不得不说这个位置安排的真方便。
站在酒店房间,就能看到对面重庆北站的南广场,
在炽热的阳光下热气腾腾。
和同住的另一哥们搭了句话,一眼就感受到对方和我一样,都是个“I”型人。
内向,没那么健谈。
了解到对方早在10年前,就帮亲戚做过天猫店运营相关的工作,但自己断断续续没有深耕,所以好像对现状不是很满意。
反倒是亲戚早就在广州核心地段买了房子。
不知是不是又一个没用好家庭资源的地主家亲戚。
十来年前就有电商工作经验,到现在还没赚到钱,可能是某种执拗,醒悟的比较晚吧。
本来想随便吃个小面,但群组加入的另一个兄弟想吃火锅,便在附近随便找了一家。
还不如我们当地的好吃。
好在还要待几天,后面应该不会再碰见类似情况了。
回到酒店,夜话场已经开始。
大家各自介绍。
有新人,也有在各自领域赚到十几近百万的高手。
但让我感受最深的,其实不是大家赚了多钱,
而是不同人思想的逻辑,语言的表达很有趣。
总结一下就是,
清晰和富有逻辑的表达,在这种场合非常加分。
但大部人都做不到,包括我。
可能在纸面上是一回事,但在场上又是另一个表现了。
尤其让我抱歉的是(也是我经常犯的一个错误),
我在做类比时,用了一个不恰当的举例。
有人问我带学员时,小白和有经验的人区别感受。
我竟然用这次大会的参与人群做了举例。
“电商公园(¥488)的人群,相比内训社(#6980)的人群,肯定问的一些基础问题更多。”
说完我才反应到,这里明明有一部分人,人家能力很强,只是没参与内训社罢了。
这是一次非常不恰当的举例。
尽管我的本意并无其他,但在当场又不在内训社的小伙伴,听了难免不爽。
而且大家确实很强。希望他们没有多想吧。
话已说出,自责无用。
我总是这样后知后觉,经常在当下的表达中迷失了思考,以致常常不经大脑的脱口而出,
也许在未来很多未知的路上,给自己埋下了隐藏的阻碍,也未曾发觉。
小伙子,还得练。
这也是我喜欢用文字,而非语言描述的一个原因吧。
文字使人冷静,语言让人激动。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3478.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