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上班,你最想做的是什么
朋友,你好!
今天聊的话题是:如果不上班,你蕞想做的是什么呢?
下午我放弃了周末下午慵懒睡觉的时间,看了这本《只工作不上班》的书。
如书名,书里讲述的是一群不上班的年轻人,形形色色的自由职业故事。
作者是林安,一位不想上班的自媒体人。
最初她可能只是不想上班,但却并不知道可以做什么。
后来,在网上发布了“100个不上班的人”系列人物采访,渐渐对自由职业有了清晰的雏形,也致使她走到今天,并完成了这本书。
书里写到很多不同的职业形态:
有北漂四年,回家乡重庆开咖啡店的Sandy;
有因为梦想,毅然辞职开了甜品店的地地;
有因为爱与喜欢,坚定开4家猫咪咖啡厅的Liza;
有因为情怀和温度,创办文化间隔游的李胜博;
有将技能和旅行结合的定制旅行师丸子;
有很酷又很乐观的旅行记者喜喜;
还有很多很多
……
目前就看了这几章,下午斜阳透过窗,投影在白色砂质窗帘上;
我翻看着一页页的纸张,跟随文字,我仿佛亲历了许多不同的场景,有了鲜活的体验。
在很久很久以前,就听说,每个文艺青年都有过开店的梦想,或是书店,或是咖啡厅,或是花店,又或是甜品店......
其实,我亦是其中一员。
而以上种种,都曾存在于我的想象中;甚至,差一点点都落地执行过。
大学的时候,我就一直在物色合适的地段,想开一家店;
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我依然跟随大众脚步走进了职场,开启了往后七年的职业生涯。
似乎,七年是一个周期定律,到了第七年,会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想停下脚步或者离开职场。
我感觉,自己已经到了急需Gap Year的时间段。
随着线上经济的兴起,实体创业的成本和风险都很大,已经不在许多年轻人的考虑之内;更多的是选择线上轻资产创业模式,也称之为“数字游民”。
而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创业模式,我都很羡慕,也非常钦佩。
书中有分享百度贴吧里网友对“上班”和“工作”的定义:
上班:一种勉强的、不情愿的、被动的、单纯为了不被带上耻辱的“无业者”帽子的那些家境一般又没什么特殊才能的青年人、中年人所做的事情。
“混日子”是上班族的普遍心态,因为收入不高,但又不能没有这份收入,所以“焦虑症”患者的比例也相对高一些,这在“狼多肉少”与攀比心较重的地方最为明显。
当然,也有一些人因惯性使然,对生活的要求不高,所以“混日子”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日子。
工作:带有一种积极的,并不单纯为了不被被人歧视为无业者的,有奋斗目标并能结合自身能力的,想要在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并能乐在其中的人做的事情。
这段话写得很贴切。
所以,不上班并不是为了实现躺平,而是更有目标和价值感地去为自己工作;假如在职场能给到你这样的收获,那依然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实际上,不上班并不是为了逃避职场而做出的被动选择,而是在职场本就可以混得很好的前提下而做出的自主选择。
虽然,我今天一整天的休闲时间:
(早上小区楼下吃早餐,上午去商场逛逛,还买了刮刮乐哈哈哈;
然后去学校周边吃美食和剪头发,下午回来看书;
然后分装了爸妈酿的糯米桑椹酒,傍晚去菜市场买小龙虾,回来做菜……)
这些都让我觉得很美好,自在惬意;可Michael说若是天天如此,我也会厌倦。
想来或许是的吧,人的需求在阶段性是有变化的,不会一直停留在一个层级。
但尽可能去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扩大自己与这个世界的链接,生出触角,去感受,去拥抱,去思考,去分享;
这也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觉得很好。
而我想做的很多事情,也许正在一点点变得清晰起来呀!
而我通过阅读发现,原来很多我曾经想做的事情,真的有人去做了,而且做得还不错;
不论是开店又或是旅行,不论是写作又或是摄影;
就连我喜欢的很多采访系列,都有人做出了很可爱又有意义的成果。
这种感觉,真好!
我想,我在职场本来就混得还不错的情况下,也从未放弃自己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我知道,自己一直在活出想要的人生!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5442.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