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聆听,少评判
当朋友来找你倾诉、吐槽、诉苦,或是表达情绪的时候,你是怎样回应的?许多人总有这样的习惯:每当听到朋友的倾诉,或者在网上看到别人诉苦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提建议:为什么你不试试这样做呢?在他们看来,「表达感受」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他们的思维就是:别浪费时间说这些没用的,让我来告诉你该怎么办。他们有恶意吗?完全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出发,有问题就去解决,是一个非常正确又高效的做法。他们双标吗?完全不是。他们自己是真的持着这样的观念,无论对谁都是一致的,也包括自己。但这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能。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是:吐槽的当事人真的不知道这些办法吗?不是的,绝大多数时候,他们都知道应当怎么做。他们也知道吐槽无济于事,行动才能起作用。但为什么他们还要吐槽、还要表达、还要去倾诉和沟通呢?原因很简单:因为情绪是需要被看见的。
许多人有一个误解,认为情绪是一种完全无用的东西,我们不需要情绪。认为最好的状态,就是完全没有情绪。即使产生了情绪,也要立刻去抑制它、消除它,不要让它影响我们,更不能沉浸在情绪里面。其实不是这样的。情绪是一种正常而自然的生理反应,是大脑的正常功能。遇到高兴的事情,会开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会生气、会愤慨、会失望,这些都再正常不过了 —— 这也是我们人性的体现,是我们作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情绪的恰当方式是什么?不是去抑制,而是去正视它、接纳它、承认它。你越是抑制情绪,越是把它憋在心里,它就越是会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不断生长,逐渐盘踞你的思维,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干扰你的思考和决策。反过来,你去正视它,接受它,承认它的存在,肯定它的意义,那么,它就无法持久,很快就会消散 —— 因为它的使命已经达成了。而把情绪表达出来,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正视情绪的方式。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其实住着一个孩子。当我们遇到不如意的时候,我们希望的是什么呢?是有一个人,能够诚恳地对我们说:我听到你的遭遇了,我理解你的感受,也明白你的心情,你的想法和反应是对的,没有问题。这就是「被看见」。我们需要的,是能够获得外界的正反馈,来肯定我们产生和表达情绪的正当性。从而,让这个情绪和境况能够完成它的「使命」,正式退场。而不是有人来告诉我们:「你沉浸在感受里面是不对的,你不应该怎样怎样,而是应该如何如何」。后者相当于什么呢?相当于一种指责和否定。因为它的潜台词是:你在做一件错误的事情,你应该立刻去改正它。这就堵住了我们去正视情绪的渠道和窗口,把情绪又「赶回」到我们的心里,把它藏起来。不妨试着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下:一个人遭遇到不如意的情况,本来就已经很难受了;这个时候你再对他施加指责,粗暴地否定他的感受,对他横加干涉 —— 如果换成是你,你会开心吗?
可能有人会有不同意见:可是,面对一个问题,难道不应该尽早去解决它吗?光是沉浸在沟通和表达感受上面,对问题无济于事呀。这个道理当然是很对的,但不妨再考虑一下:现在你的朋友遇到了问题,来找你倾诉,那么,需要解决问题的人是谁?是你,还是他?当然是他,每个人的问题都只能自己解决,别人是无法代劳的,对不对?那么,既然是他需要去解决问题,那么他来找你做什么呢?他想从你这里获得什么?是向你求助、希望你伸出援手,还是别的?如果是前者,那当然没有问题,你可以跟他确认需要你做什么,尽你所能去帮忙,这些都没问题。但大多数时候并不是。大多数时候,我们自己就能解决问题,并不需要朋友帮忙,那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倾诉和沟通呢?是因为我们想从倾诉和沟通中获得更重要的东西:理解和支持。所以,这个时候你真正能做的、也应该做的是什么?是给他足够的理解和支持,让他感受到你在支持他。而不是越俎代庖去代替他思考「我该怎么做」 —— 人家很可能并不需要你这样做。请记住一个道理:尊重每个人的自主性。你否定他的感受,忽略他的表达,贸然给他建议,其实就相当于隐晦地传达出一个态度:你不相信他自己能把事情做好,所以你才要出手干预。请不要做这样的事情。
所以,一个简单的思维模式是什么呢?当别人表达感受、袒露内心时,请尽量避免「少听多说」,而是做到「多听少说」。多听,指的是专注地聆听对方的表达和倾诉,适当地给予反馈,肯定对方的感受,让对方感到「被看见」。少说,指的是尽量控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要贸然提出建议,也不要随意地进行评判,更不要粗暴地指责和否定对方。简而言之:把自己摆在一个支持者和辅助者的角色,而不是一个主导者的角色。心理学家 Guy Itzchakov 把这种模式称为「高质量聆听」(High-quality listening)。他做的一系列研究发现,高质量聆听有着诸多好处,尤其是能更好地促进和激发表达者本人去解决问题。比如:高质量聆听可以减轻对方的社交焦虑,让对方更加放松,更愿意表达和袒露自己。高质量聆听可以让对方感受到更强的自主性、联系和自尊感,让对方对解决问题产生更强的动力和信心。高质量聆听可以提高对方的态度复杂性,也就是对一个话题的正反两面有更深刻、更清晰的理解。以及,在团队中,高质量聆听可以提高对方对主管的信任,提高工作满意度,以及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如果你想真心地帮助你的朋友,或者想做一个更好的沟通者,支持和帮助更多的人,不妨试一试掌握这种沟通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的,是放下三个常见的执念。1)放下你的表达欲。每个人都有表达欲。当我们被触动,或是联系到相似的过往经验,我们总是会想发表自己的看法,让自己成为沟通场域的「中心」。这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当别人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当别人在倾诉和传达时,请记住,此时你并不是主角,对方才是。不要把这个场景当成你的「主场」,这样会喧宾夺主。你要做的,是留给对方足够的空间,让他能够自由地说想说的话,把想法表达出来。2)放下你的控制欲。我们对这个世界,总是存在一种去干预和影响的欲望:我们会相信某些东西是对的,某些东西是不对的,见到不对的东西,我们就会想要把它纠正过来,让它向着「对」的方向去运转。因此,我们总是会想去影响别人的看法、改变别人的观念、控制别人的行为……在我们看来,这些做法很可能都是「出于好意」,因为「我是对的,而你是错的」。这种想法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用适当的方式去引导,它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抵触 —— 为什么我要听从你的指挥和控制呢?所以,不要把想法强加到别人身上,只有当对方想听时,你再去说。对方有需求,你再去提供。去沟通,而不是灌输,更不是控制。3)放下你的主导欲。当我们评判别人时,实质上是什么呢?是把自己放在主体的位置上,而把别人放到了客体的位置上。但现实中并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每个人跟他人之间并不是主客体的关系,而是主体跟主体的关系。我们并没有被赋予随意评判别人的权利,更没有被赋予居高临下去审视和指导别人的权利。人与人之间纵使价值观、喜好和习惯不同,也没有可评判和指责的。不妨试着「退后一步」,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对方,尊重每个人的主体性,不要过度介入对方的生活和思想。
简而言之,这种「多听少说」的心态,实质上是什么?是尊重对方作为一个人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由于对方是一个正常的人,所以他是有产生各种情绪和感受的权利的,我们不应该剥夺这种权利。这种情绪和感受应当被看见、被承认、被接受,因此,不要急着批判和抑制它,而是允许它存在。每个人都需要从外界获得理解和反馈,因此,请给出你的反馈,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被认可和肯定。表达情绪和感受并不是一种脆弱、软弱、无能为力的表现,而是一种正常的行为,不要去否定它。当对方表达时,他才是主角,请留出他的主场,让他自由表达,不要喧宾夺主,不要夺走注意力。同时,也请相信对方有能力解决问题,不要急着过度为他负责,而是提供一个支持和辅助的角色。要注意,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不要去妄加评判和审视,而是充分理解对方的生活方式和思考角度。要相信一点:当你能够用真诚去对待别人时,别人是能感受到的,你收获到的,也是别人的真诚。
那么, 有什么方法,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培养「多听少说」的高质量聆听呢?下面这几点,也许可以帮到你。1. 不要自作主张,而是多提具体问题高质量聆听的一个要点是「共情」,也就是要尽可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样才能更好地安抚对方。我在 别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 中提到过:如何才能做到共情呢?一个很反直觉的原则是:不要「换位思考」,而是要多询问对方的感受。为什么?因为绝大多数人的「换位思考」,实际上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去揣度别人,但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都是不同的。你在这个场景下会产生这样的感受,未必表示别人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 —— 甚至很可能全然不同。因此,更好的做法,是放低自己的姿态,不要有任何预设,直接询问对方:你的感受是什么?你的想法是什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为什么?这样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更好地帮助你真正地理解对方。2. 不要妄加评论,而是表达鼓励和关怀当一个人遭遇到不如意时,他可能会产生种种非理性的想法、做出种种不明智的行为,这是非常正常的。这时,不要急着去批判和评论,更不要去指责对方。换了任何一个人在相应场景,也许都会发生类似问题,未必能做得更好。所以,如果你觉得对方的反应很「不理智」,请放下你想要去评判和否定的冲动 —— 这样会打击到对方,会让对方陷入自我否定和无助里面。你可以做的,是去寻找到对方做得好的行为和反应,给予鼓励和肯定。用正面的关怀,为对方提供正反馈。这样可以提升对方的信心,帮助他更好地对待问题。3. 不要急于建议,而是提供支持和援助前面讲过:尊重一个人的自主性,相信他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贸然提供建议、指导别人,实际上是一种不信任对方的表现,并不是一个合适的做法。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先聆听和理解对方的感受,然后帮助和引导对方,让他自己提出解决方式、自己找出可行的路径和方案。然后,你可以告诉他:如果需要帮忙的话,你可以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如果需要精神上的支持,或者帮助进行分析,你也很乐意伸出援手。这就足够了,这就是我们能够为对方做到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不要试图过度去「包揽」对方的课题。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任何事物都是要考虑实际场景的,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拿着一个思路去套所有的场景。「高质量聆听」是一个有效的做法,它适用的是什么呢?是日常生活中非正式的沟通,是朋友或熟人之间的交流,是倾诉、吐槽和促膝长谈。如果是在职场上沟通工作事宜,那么需要这样做吗?不需要。这时我们需要的是「高效」,也就是专注在问题本身,专注于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是正式的提问,亦即对方已经直接抛出问题、问你「我该怎么办」了,这时需要这样做吗?不需要。你需要的是分析他的情况,给他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如果对方跟你关系并不熟,你也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用在这上面,那么需要这样做吗?也不需要。你需要的可能是友好的谢绝和中断。……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更好的聆听者。也希望更多的情绪和压力,都能够被看见。
本文链接:http://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6559.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