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趟老家,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穷的稳定?
年后带父亲回了趟老家,我老家还有很多亲戚,比如老表、本家什么的。
我们这一代,其实从很小就出来了,在我爷爷奶奶和姥爷姥姥去世后,我就回老家很少了,因为没有什么牵挂的人了。但是我父亲这一代不是,他们在农村中长大,改革开放之后才有机会在城里安家,所以他们对老家都有很深的感情。
虽然山东的经济也是全国第三,但山东的农村,和江浙的农村有很大的差距,江浙的农村并不穷,很多江浙村庄,有集中性产业,甚至很富裕,但是山东的农村,大多数都很穷,村里现在的人也都很少了。换言之,能出来的早就出来了,像我父亲这一代,80年代就从农村出来了,而能出来的,大多数都“混”好了,因为赶上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40年,而没能出来的,守着家里的一亩三分地的,基本都是思维层面“有问题”的,所以他们很穷,那么,这些人之所以穷,有什么特征呢?
1、非常懒。
一个远房的亲戚,叫我叔,今年35岁了,单身(老家叫光棍),依然在老家,无所事事。我说你可以去大城市看看,机会更多。说是前几年刚刚从北京上海回来,没文化好工作找不到,太累的不相干,所以就回老家了。现在家里啃老,父母外出打工补贴儿子。现在的社会,只要是你有双手,不残疾,你怎么可能饿死呢?送个外卖总可以吧?所以,大部分的穷命,就是懒导致的。
2、思维守旧。
蔬菜种植,村主任曾引入滴灌技术,却被老农斥为"瞎折腾":"老祖宗传下来的漫灌法,还能错了不成?"这种思维定势在婚丧嫁娶、生产生活中无处不在。调查显示,45岁以上农民中83%认为"传统方法最可靠",这种认知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强化。思维固化最突出的表现是对市场经济的"认知时差"。当江浙农民通过期货锁定农产品价格时,山东农民仍在遵循"看天吃饭"的原始逻辑。2019年大蒜价格暴跌期间,有些农户宁可任其烂在地里,也不愿尝试深加工或电商销售。这种"生产-滞销-亏损"的循环,本质是传统小农思维与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碰撞。
3、不愿意冒风险。
"宁可十年喝稀粥,不冒一险吃干饭"的生存智慧,在山东农村被奉为圭臬。这种风险厌恶源自三重压力:土地是最后的生存保障,任何投资失败都可能触碰生存红线;宗族社会中的"面子文化",使失败者承受超出经济范畴的社会压力;金融知识的匮乏,导致对信贷工具的妖魔化认知。比如,聊天得知政府推广的"合作社+农户"模式遭遇冷遇。村民的顾虑颇具代表性:"把地交给别人种,万一亏了找谁说理?"这种过度风险防范,使他们错失规模化经营的红利。相比之下,浙江农民通过互助担保、风险共担机制,将土地流转收益提升了3-5倍。所以的你是否明白,为何山东考公热全国最厉害?就是因为山东人的思维里面,总是求稳,不愿意冒风险。尤其是村里剩下的很多人,他们之所以穷,就是怕风险。就应了那句话:富人不折腾,永远是富人;而穷人不折腾,永远是穷人。
4、不爱学习,日常时间,除了打牌打麻将,就是玩手机,让大好的时光,白白浪费。村的文化站的调查显示,村民年均阅读量不足0.7本,且多为武侠小说。技能培训班的到课率长期低于30%,"种地要啥培训"的观念根深蒂固。这种学习停滞制造出双重困境:父辈无法指导子女教育,形成"读书无用论"的恶性循环;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现代农业技术又难以掌握,陷入"新旧两不靠"的尴尬境地。教育投入的短视加剧了知识贫困。在家庭支出结构中,教育投入常让位于建房、彩礼等"面子工程"。某初中教师透露,超过60%的农村学生家长认为"初中毕业够用了",这种认知导致县域高中升学率持续走低。
5、短视,太在意小的得失,爱攀比,一分一毫都在算计。比如谁家的地占了谁一公分,比如谁谁家的墙高过他家的了,比如谁家的闺女出家彩礼收了多少等等。
上面这五个原因,导致这一类人穷得非常稳定,连一点点翻身的机会都没有。但是他们自己却不知道这些原因,从而停留在最低的认知层次,所谓“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比如我给他们聊了一些机会,我说如果不愿意去大城市打工赚钱,可以包下来一块地,现在政府也支持,专门养羊,因为我们山东人这边特别爱吃羊肉,且山东的本地羊很受欢迎,没有膻味。干点养殖,最起码比闲着强啊, 比天天打牌强吧?结果一大堆理由给你怼回来,总之就是不想出力,不愿意冒风险。
一旦一个人又懒,又不愿意学习,不接受新思维,还惧怕冒风险,这类人必然会穷的稳定。这和出身无关,农村里也有人做出来大事业,而是和性格以及认知有关。
你说,这些人穷,值得同情吗?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20785.html 转载需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