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大家尽早开始搭建个人数据库。

项不二2025-03-015191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但是,真正能帮助我们成长的,不是我们接收了多少信息,而是我们能够从这些信息中提炼出多少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


01

让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在AI时代,最重要的是什么?

“找准自己的定位,让AI为己所用。技术不会淘汰所有人,只会淘汰不会用的人。”


相信大家已经看多了这样的话,但好像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缺乏实际的行动指示,就成为了空谈,反而令人更加焦虑。

比如说,怎么找自己的定位呢?怎么样才算找准了?怎么让AI为我所用?这就能保证不被淘汰了吗?

从哪里开始,遵循什么路径,成了最大的问题。


我的答案是:从自我分析开始,搭建属于个人的核心文档+更新记录,明确不同时空的业务场景,找到AI工具融入。

当然,这样说可能还是有些抽象,所以我举个例子:

我是一个ENTP水瓶座(身份定位)➡️

在此身份的基础上,我明确了我的基础信息,比如思维模式和决策风格、核心价值观和人生理念、沟通风格和表达方式、核心优势和发展方向;

明确了我的工作画像,比如我的核心工作模式、可以提供的专业价值、适合的工作环境和团队协作模式;

明确了我的社交与人际关系模式,比如如何管理社交能量、如何应对社交冲突、在团队中的角色等等。

这一不完全展开,它们也只是作为一个可供参考的出发点而非定论。这些组成了我的核心文档。➡️

接着创建复盘模板和日常任务记录,记录下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记录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记录自己的学习心得、记录自己的决策过程和结果等等。

最重要的是,从记录中不断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任务场景和解决流程、找到可以优化的方向并制定行动策略(尤其是如何让AI融入提升效率)。


在这一过程中,区别于“复盘”构建而成的文件合集,我称之为“数据库”。这一表述意味着它需要包括更多的内容,只要你希望它们能够在未来被复用和延续。


02

说明了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的记录内容后,说说为什么我们需要数据库这种外部化存储机制。


有的人可能会说:“我记性很好啊,为什么还需要数据库?”

问题在于:人类的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当我们面临新的问题时,往往很难完整地调用起过去的经验。就像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记得我之前看过一篇很好的文章,但是现在想不起来具体内容了...”

“这个问题我之前明明解决过,但现在又忘记怎么做了...”


当然,数据库的意义对我来说更上一层。

作为ENTP的我,会回忆时倾向构建合理叙事而非提取真实片段,情景记忆碎片化、缺乏连贯的时间轴整理能力,类似于一个记忆能力较差,需要不断回溯对话记录和数据库来保证输出行动持续性的AI。

比方说,当我写简历时,要写下我过去的项目经历、工作经历,但如果没有当时的过程记录用于推理,我几乎很难直接想起具体的细节。

数据库通过外部化存储机制,能有效降低记忆与回忆的认知负荷。

对我而言,它不是起到“锦上添花”般点缀作用的存在,而是维持生活一致性的必选项。


03

或许我已经说明了,数据库很有必要,它能够帮助我们找准定位,找到方向,并且站在“过去的自己”之上往前走。

但这跟AI时代有什么关系呢?


AI时代,个人数据库的价值会变得更加突出,而AI也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利用,实现价值的再创造。

个人数据库,重点是“个人”,而非数据。个人的体验与感受、个人的经验与故事,这些都是AI无法从互联网上获取的信息,也是你的独有资产。如果说公共领域的信息差由于AI的发展被逐渐抹平,私域的积淀就是你区别于其他人的优势所在。

接着,AI结合数据库,能够帮助我们更快地检索和关联信息、发现数据中的模式和规律、基于我们的数据给出更个性化的建议,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创造性思维上,而不是耗费在回忆和检索上。


举例来说,我一直使用的笔记软件是obsidian,一个本地化markdown语言的双链笔记软件。但我除了创建文档-撰写内容外,基本上不会使用它的其他功能,我总是容易把它们又变得一团乱。结果就是我创建了大量的文档,但我几乎无法有效地利用。

但去年9月开始,我接触到了cursor,一个AI编程软件。可以直接创建和编辑本地文件,至此,在一众大佬都用它开发程序时,我用它记笔记、写方案、写论文,进行文档的整合和延伸,让我的笔记软件开始真正地运转起来。

也就是说,AI相当于你的“放大器”,它能将你从一个点扩展为一条线、形成一个网,但关键在于中心的“点”必须足够强大,否则线和网将显得薄弱且缺乏支撑力。

04

如何从0开始建立个人数据库?

虽然我已经开始活用笔记软件和AI工具,但我还是面临了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够聚焦。

也就是,从去年9月到我制定自己的“核心文档”前,虽然在记录,但是我的记录是发散的。我确信自己有了一些积累和提升,但它们无法转化为针对一个点的输出。

同时,我开始面临青年的最大危机,毕业求职。

或许曾经的我可以允许自己多维发展保持随性,但现在至少得确定一条主线,保证它的推进。所以,我决定重新搭建数据库,并从建立自己的坐标系和记录开始,构建主线+支线模式(找到自己需要专注的领域和感兴趣的领域),逐渐培养自己的可积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具体来说,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

选择一个笔记软件(如Notion、Obsidian、飞书、flomo等等)

设立简单的分类系统和标签体系(如果你需要的话。但我一开始不这么做,会让我陷入归类的混乱)

开始每天的记录,例如:我一天下来发生了哪些事情?遇到了哪些问题或者有哪些任务?我是如何解决的,这反映了我的什么能力或者体现了我的什么特征?下次遇到类似的问题或任务是否能够借助AI提升解决效率?我接下来可以进一步做什么?等等。

撰写核心文档,例如:我的性格是什么样的?我最关心的领域是什么?我想在哪些方面持续积累?我曾经有哪些高光时刻?等等。

这里我只是简要地举了一些例子,重要的是开始,而非一次性达到完美。

下一篇写写怎么利用AI+各种测试题+个人规划相关的书籍进行自我分析,搭建起核心文档的。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建立个人数据库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必要的生存技能。

它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更有效地积累经验、更快速地解决问题、更持续地实现成长。

如果你还没有开始建立自己的个人数据库,不妨从今天开始。


本文链接:https://www.xiangbuer.com/xiangmusiweikuozhan/21298.html 转载需授权!

网友评论

了解项不二VIP会员特权
热门标签

猜你还喜欢这些...

分享

复制链接
添加QQ好友联系
QQ:190188850
上班时间:9:00-22:00
周六、周日:14:00-22:00
wechat
扫描加客服微信,随时随地掌握最新项目!

admin@xiangbuer.com

发送邮件
点击发送邮件!
手机扫一扫访问项不二手机版!

扫一扫二维码,添加客服微信